方舟外封.jpg

作者是覆面作家,大多作品以大正時期為主,在講談社編輯的建議下,於2022年出版以「現代」為舞台的《方舟》。

我們再看一次日本授權給獨步出版社的前導漫畫。一般推理讀者不會在暴風雨山莊的類型中尋求太多現實性,而是在特殊條件和空間中取得合理的答案,從中獲得閱讀及解謎的樂趣。然而由於故事背景設定於現代,設定中容易出現些許破綻,並受到更高規格的檢視,在此提出其他思考及討論。有事的可能不僅是這個暴風雨山莊,而是進入方舟的這群人啊!

方舟前導漫畫.jpg

問題一、方舟為何被創造?前人活動的痕跡為何?

根據書中人物的推斷,方舟可能是半世紀前的七○年代激進派的活動據點,然而在激進派組織後,似乎還有其他犯罪集團也在此活動過,相對較新的線路,至多是二○年前安裝的。考慮到敵人入侵,但沒顧慮地下水浸潤,甚至造成緊急出口被堵住的可能性?

另外一個推測是新興宗教集團進行特殊修行的地方,兩個出入口相距一百公尺,攝影機可能是為了防止逃跑而設。或者宗教組織面對末日之說的生存工具,形成往下蓋的神祕建築。而後矢崎一家鬆口地下建築可能是受末世思想影響的新興宗教據點,他們行動的主因是想尋找兩年前失蹤的小舅子的蹤跡,或許也能得到些許對應,但未留下任何線索,僅遺留滿屋疑竇和不安。

機械室內的液晶螢幕則是15吋的版本、發電機使用瓦斯鋼瓶啟動馬達,對於年代的考察可能有些許助益;手機訊號及網路不通,深山外的地下建築讓「方舟」立基點有點現實性,但又顯得虛幻浪漫。

問題二、登山社的冒險意識大過於危險性的脅迫

既然是登山社出遊,雖然原意只是想踏青,但不帶登山社的正統裝備,便貿然踏過可能斷裂的木橋?在周圍資訊不足的狀態下,食物、住宿條件不明朗,加上身上沒有特殊配備,手機訊號及網路不通,即便日落西山,大家都有爬入像礦坑入口、「來去方舟住一晚」的決心和衝動?雖然裕哉事前探勘過,但如果有不明毒氣、建築坍方或其他野生生物盤據呢?而登山社成員沿途完全沒留置線索嗎?比如將行經路徑及行進方向做記號等。何況花市「穿著螢光鮮豔登山服」(第10頁),柊一也「穿著沾染汙水的登山裝睡覺」(第51頁)。

問題二、登山社的冒險意識大過於危險性的脅迫

既然是登山社出遊,雖然原意只是想踏青,但不帶登山社的正統裝備,便貿然踏過可能斷裂的木橋?在周圍資訊不足的狀態下,食物、住宿條件不明朗,加上身上沒有特殊配備,手機訊號及網路不通,即便日落西山,大家都有爬入像礦坑入口、「來去方舟住一晚」的決心和衝動?雖然裕哉事前探勘過,但如果有不明毒氣、建築坍方或其他野生生物盤據呢?而登山社成員沿途完全沒留置線索嗎?比如將行經路徑及行進方向做記號等。何況花市「穿著螢光鮮豔登山服」(第10頁),柊一也「穿著沾染汙水的登山裝睡覺」(第51頁)。

問題三、生存絕境引發恐慌及求生意志?

地震發生過後,掉落的岩石將大家困在地下建築中。「地震通常會引發連鎖效應,造成一連串災害。地震過後,可能會發生海嘯,有時也會引起火山噴發。這座地下建築此刻正是成為了這次二次災害的微型世界。」(第7071頁)逃離建築物應該有更多的方法,然而全員表現悠哉,似乎只有讀者(雷)和凶手嚴正以對

話雖這麼說,眾人在落難初期仍嘗試解決問題,比如矢崎將地下二樓牆上電線絕緣,大家共同清點罐頭食品、水,以及試圖修理瓦斯爐等。

1.遺留一人的群體生還率更高,但殺人事件發生讓眾人執著真相

原本尋找六角扳手想將連接地下二樓天花板的鋼樑螺帽拆下,藉以讓岩石掉落,看到第一具屍體過後的眾人,開始只執著於抓凶手,要讓凶手成為轉動手動絞盤的犧牲者,使得岩石從地下一樓掉到地下二樓,並且認定了凶手只有一人。而且風雨中仍萌生信心,設想凶手願意犧牲自己、成全眾人。不過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,團體面臨重大緊急事件時而產生集體思考的迷思,或許可以作為解釋吧。

2.求生方法過於單一

留下一人操作絞盤,移動巨石讓全員離開方舟,犧牲者等於凶手。成為眾矢之的的凶手若不願意配合,寧可溺死,那其他倖存者沒有方法可以設想了嗎?比如使用抽籤,至少有一人成為倒楣鬼,但所有人的獲救機率都顯著提升,不也是值得的賭注?為了找出兇手,竟然放棄較高存活率的逃生方法嗎?

況且出入口狹窄,內部的鐵架(或許是組合式)、機械、鐵板和各種設備當初是怎麼被運進去的呢?難道不可能存在第三個以外的出口嗎?怎麼看了監視畫面便判定僅存當初進入的出入口,緊急出口被掩埋且木橋可能斷裂,雖然潛水設備也不太足夠、氣瓶氧氣低,但地下三樓進水連游泳或浮潛都不能嘗試嗎?而且登山社的成員都曾考過潛水執照呢。

問題四、生死交關的情感流露?

災難片會把死者和身邊的可用物品使用到極致,藉以增加倖存者的求生機會。第一個死者留下來的單眼反光相機為什麼不使用?萬一全軍覆沒,至少要拍下照片記錄最終的生活?或是想辦法運用工具在鐵板或岩石牆面寫日記或遺書之類的。

問題五、逃出生天的100種方法

鐵門被岩石堵住,主角群想過使用炸藥,但又擔心坍方,而親子檔使用工具推動絞盤,只是失敗告終,但至少試過,較符合人之常情。若是大型的地震造成建築物進水,其實有餘震的機率也高,岩石仍有可能移位。除非設定成隕石掉落地球造成全球災變,或者超大型地震震毀周遭,即便木橋有大機率斷了,可能無法求救,但只要先想辦法出去,外界救援的可能性仍是高的。

絞盤.jpg

他們幾乎都是上班族,只是冒險路線遠離本來住處。首先裕哉的父親一定會先到別墅先找他們,而他們曾在便利商店購物,根據監視器應該能掌握行蹤。花的男友當天早上和她聯繫,若斷了通訊,對方定也會著急地找尋。

不知日本的制度如何?但若在台灣,高中生3天沒上學,若也無法與監護人通聯,學校會實施校安通報,有可能要家訪,或者聯繫社政和警政協助。至於上班族未事前向公司請假,多日未到班、未請假,公司也會想辦法聯絡,甚至找家人、鎖匠、房東或警察等破門而入。

主角群手機一開始還有通訊,這樣就有機會定位,整體來說沒那麼絕望。而倉庫內有各種器具和睡袋、鐵架等,莫非沒有其他可能性嗎?可能有點異想天開,但地下一樓距離地面將近十公尺,和外頭木橋離山谷底部的距離一致,似乎可以鑿壁求生?或者放置堅固物品在地下二樓地板,當岩石下降時,製造縫隙讓移動絞盤的人可以從小房先回到鐵門內,而且這個人也未必要單獨行動。至於鐵門有把手,毀壞之後再想其他辦法破壞岩石如何呢?

鐵門.jpg

登山社成員應該會知道無線電緊急救難頻率,或以衛星電話向外界求援,不單單只是仰賴手機的登山地圖等。

問題六、其他疑點

發電機的瓦斯罐剩下三分之一氣體,應該也可以看出瓦斯罐製造及使用起迄日,罐頭食品到期日約四年前,而自來水可用,表示建築物持有者仍有付費,近年仍有人為的活動遺跡。若改為地下水,是否更合情合理?

第三位死者的情節,合理性也不那麼高,那個人等於是自己找死,那麼冷了還「穿那樣」「站那裡」那麼久,體現了玩命關頭。

凶殺案發生,為避免殺戮再起而先聚集在一起,後面有人恐慌逃離眾人導致單獨被殺,多數的暴風雨山莊大多是這樣的發展歷程,不過《方舟》的眾人膽壯氣粗,探查凶殺案未果決議各自回房休憩。

故事中甚至沒安排醫生或護理師等相關醫事人員,但或許死亡時間判定對他們來講不重要。而這一部裡面沒有烹飪的器具和明火等,只能喝飲用水和吃罐頭,以落難者而言,確實倒楣太多,但沒有運用登山社的求生技能似乎也值得玩味。

暴風雨山莊的角色的功能性遠勝過於個性塑造與人際關係。而方舟的特殊設定可以玩很多次,作者能使用同一艘方舟,採用平行世界的方式出版各自獨立的方舟系列。暴風雨山莊原本應該就是要體驗這類型的解謎樂趣,內文部分情節使用現代元素,包含殺人動機也有相關,作者根據講談社編輯建議而進行寫作,將場景設定在現代,導致思考點變得太多,若作者還是設定擅長寫作的大正時代,或許可以減少歪樓的其他可能性啊。但也正是這樣,遊戲性大於真實性,才是古典推理的浪漫復活。

夕木春央著、鍾雨璇譯:《方舟》(台北:獨步,20242月初版)

任意門

余小芳‧夕木春央《方舟》。這個暴風雨山莊很有事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余小芳 的頭像
    余小芳

    余小芳的推理隨文2.0

    余小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